| 暂存书架(0) | 登录

MARC状态:审校 文献类型: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:38

题名/责任者:
工开万物: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/(德) 薛凤著 吴秀杰, 白岚玲译
出版发行项:
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,2015
ISBN及定价:
978-7-214-16600-5/CNY48.00
载体形态项:
352页;23cm
并列正题名:
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: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-century China
其它题名:
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
丛编项:
凤凰文库.六.海外中国研究丛书
个人责任者:
薛凤 (Schafer, Dagmar)
个人次要责任者:
吴秀杰
个人次要责任者:
白岚玲
学科主题:
科学技术-技术史-研究-中国-17世纪
中图法分类号:
N092
中图法分类号:
Z12
书目附注:
有书目
提要文摘附注:
本书以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等著作为切入点,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,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,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,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。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,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。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、评估以及最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,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、求真、求信的方式和方法。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、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,并从中得出结论: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,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,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。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、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,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,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。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,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。在作者看来,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,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。
使用对象附注:
科学技术研究人员。
全部MARC细节信息>>
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
N09/3DX 5069889747   区委党校     可借 区委党校
N/117LK 5069677192   禄口街道溧塘村     可借 禄口街道溧塘村
Z12/39:23 506195943 2015  基藏库3     可借 基藏库3
显示全部馆藏信息
借阅趋势

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(点击查看)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
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
 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
 
姓名:
手机号:
送 书 地:
收藏到: 管理书架